查看原文
其他

一个规划师对故乡“热情怀”下的“冷思考”

何爱 中国城市规划 2022-04-01

导读

“中国城市规划”于春节前夕推出“规划师眼中的故乡变迁”有奖征文活动,本文作者何爱从基础设施供给、本土文化传承、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,给出了一个规划师对故乡“热情怀”下的“冷思考”。


本文字数:4701字

阅读时间:14分钟


何  爱


作    者


广州市增城区城乡规划与测绘地理信息研究院

左滑查看作者信息


01  引  言


每年都会回故乡,不管你现在身处何方,故乡都是你的根


我的故乡在湖北省北部,是位于桐柏山南麓的一个山村。全村有540户,人口2095人,全村山大林深,可谓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。


从自己的村庄说起,这里是最熟悉的地方,是中国千万村庄的一个缩影,观察故乡的发展与变迁,提出一些有益的思索和探讨。


故乡所在的地理区位俗称“四十里冲”,是联系湖北和河南的一条狭长谷地


02  故乡怎么了


我从2013年研究生毕业就在广州从事城乡规划与研究工作,做了很多乡村规划,看到了南方的乡村建设得越来越靓,而自己的故乡的发展实在太慢了,在各方面处处落后,甚至感受到一丝衰败的迹象。


每次回故乡,我都会拍些照片,和村里人攀谈,不断思索是什么导致了故乡的落后呢?社会、经济、文化、地理、环境,人才等方面的原因都存在,我认为制约故乡发展的主导因素主要体现在乡村文化传承不足、乡村产业发展不足、乡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三个方面


01

基础设施供给不足


近些年随着高速公路的通车,故乡有了一些新变化。村庄现共有17个自然塆,越来越多人搬到中心村居住,村里的基础设施改善了一些。


在2013年左右门前的道路一侧建造了花坛,也树立起了路灯,但是这些路灯只有在春节的晚上才会象征性闪亮一下,直到2018年在道路另一侧树立了太阳能路灯,设置了防护栏,村里人才告别了回家走夜路,减少了安全隐患。


自摄于2018年春节,家门口破损的花坛,不亮的路灯,及凌乱的电线


走过南方的很多村庄,随便一个村子像公园、文体活动场所、老年人活动中心、村委办公楼等都是标配,而老家的村子是啥也没有。


没有游憩的小公园,没有可以跳广场舞的小广场,没有健身运动设施。也难怪人们闲下来喜欢打打打麻将,可替代的精神文化产品实在是太少了


在中心村集中了三分之一的人口,但至今没有集中供水设施,有条件的每家每户打一口水井,把水储蓄在楼顶的水箱,做饭、洗澡可用。


排水设施就更没有了,虽然新村每家都有卫生间,但是没有雨污分流,生活污水无处排放,每次回到老家只能去外面的旱厕,家对面靠近公路的旱厕可能有环境保护或安全考虑也被拆除。


自摄于2017年春节,每家每户位于房顶装的储存水设施,冬天太冷了就麻烦了,遇上阴天洗澡也成了困难


中心村的基础尚且不完善,各个自然村社就更糟糕了。我老屋所在的自然村,直到去年才修了一个进村道路。老自然村的几个留守的老年人用的依然是手摇的压力式水井取水,没有人住的房子也一间接一间倒塌。


自摄于2016年春节,老奶奶依然住在老屋,老屋的房子残破不堪,很多已经坍塌倒掉了,这里是我从小玩耍城镇的地方,每次回来都要回来看看


02

本土文化传承不足


乡村空心化是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,维系文化传承的场所空间也随着衰落。


由于村子里的人陆续搬出去了,以前的房前屋后,打谷场,都是人们集聚,拉家常的地方。


记得以前到了夏天,村里的人都端着饭聚在一起聊天,吃完饭就在平房顶或大槐树下纳凉。


现在不少人搬到中心村的新农村,原来自然村居住的乡邻分散各地,或留守或迁徙,以前经常见到的一个村里的,现在也很难见到,只有在春节才和曾经的小伙伴见上面。浓浓的邻里之情慢慢的瓦解。


邻里守望相助还是存在,怕终有一天人与人的感情像城里人一样自顾不暇。


自摄于2019年春节,钢筋水泥搭建的土黄色洋气的新农村建筑,与本土文化和乡村气质不相符合,即使春节也难在外面看到人影走动


以前每个村庄都有个小学,我的小学就是在村里上的。


现在随着农村空心化,人口老龄化,村子里的小学都撤销了,一个乡只保留有一个乡小学。


不少家庭都是爸爸在外面打工,妈妈带着孩子在乡街里租房,伺候孩子的饮食起居。或者爸爸妈妈都在外面打工,由爷爷带着每天接送。


现在有了私人营运的“校车”,沿路捡孩子去学校,每天要很早起床等着车来。这样孩子也很辛苦,大人也累。


以前我上学时大部分都是村里的民办教师,体育课有时带我们到村里的河滩去上,劳动课有时带我们去给村里老人送温暖,这让我们喜欢,也很有意义。


现在的教育缺乏乡村认知教育和自然教育,小孩子虽然生于农村,却对乡村文化不了解,对农事不了解,在心灵没有种下热爱故乡的种子,这是非常危险的。


自摄于2018年春节,虽然小学毕业好多年,也会回老学校走走,看学校废弃了,运动场变成了村民的菜地,再也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


在我们乡村也有丰富的红色文化,故乡地处桐柏山脉鄂豫边革命老区,是抗日革命斗争的地方,也是发生随枣会战的战场。


有的村社尚遗留不少革命战争遗迹。2017年春节回家,在桥头散步看到一块石碑,看上上面写得字才发现家后连那个破破烂烂的小村社原来大有来头。问我很多人并不知道发生在我村的红色文化,说明在此之前并没有很好地发掘、宣传和保护


自摄于2017年清明,散步于桥头处发现中共中原局七七报社旧址的标识牌,因为是夜间拍的不是很清晰


03

乡村经济发展不足


最近一些年,虽然取消了农业税,但是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还是不高


前几年为了子女读书,小舅一家去了浙江海上谋生(俗称”海淘”),常年不回。家里的田地我家帮种了大部分,也撂荒了一些。有的人家搬到街镇上去了,也放弃农事。留在家里种地的都是五六十以上的中老年人,子女外面打工,他们在种点地,带带孩子,养活自己。


除了种地最大的副业就是种香菇了,大多数人家都种了十来年了,以前每家都种的,由于市场不好,又辛苦,不少人转而去南方打工。


自摄于2016年春节,我家里的香菇大棚,图中奶奶在摘香菇,种了一二十年的香菇,越做越不行,这是我家种香菇的最后一个年头


自摄于2016年春节,奶奶在给香菇减去“脚”


十多年前家里还是人工割稻谷时,每年十一我都要回来帮忙农忙。母亲早给找出了旧衣服,拿上镰刀,跨上篮子,走向希望的田野,左手挥刀,右手撸草,稻草就铺在了身后。等晒干后,我们就把带稻穗的稻草捆起来,父亲挑大梁,母亲系绳子,我们一家人在庄稼地里聚在一起,分工合作忙碌起来。


如今实现了机械化,以前半个月的工作量现如今两三天就完成,好几次十一回到家已经收割完毕。我家以前每年要种十来亩地,曾问过父母每年可以收获一万斤稻谷一袋子稻谷大概是八十斤左右,一万斤就是一百几十蛇皮袋,堆着在家里也是几米高。稻谷在农村收起来时价格是很低的,只有一块多一点,收粮食的人说若不是国家保护价,会更低。


自摄于2010年国庆,回家帮父母过农忙,表弟也过来帮忙,虽然辛苦,但其乐融融


在村里我表叔前些年在北京打工,现在在家乡养殖小龙虾,也没挣多少钱。我们村的小龙虾还是我们小时候从爷爷家带过来的,繁殖很快,那时还很便宜,一块钱一斤。俗话说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,但是我觉得机会只垂青胆子大的头脑。但是普通人家资金不足,没有政府做担保后盾,不敢创,创不起。


在农村,虽然投入了一个家庭人力物力,无论是种地还是搞搞副业种植香菇都看不到没有发展的前景,看不到带动村庄发展的强有力的能人或政策引导。


03  故乡怎么办


对于故乡,我们不光要发现问题,指出病症,更要对症下药,提出对策。我认为从完善基础设施、发展旅游产业、培育乡村文化三个方面发力,不断实现人居环境改善,农村产业进步,生态环境良好,形成保护与发展协同的微循环。这或许可以改变故乡现状,引领故乡转型发展。


01

完善基础设施


村里没有公园和公共活动空间,有点情调的村民只得自家的门口或者路边跳广场舞。建议建设村级公园和健身活动设施。创造条件建设篮球场、羽毛球场等集体运动休闲场所。


中心村桥北通往河南的乡道延伸的路面扩宽到双向两车道。方便村民出行和发展旅游。完善村里的供水、雨水和污水系统,为旅游项目的进入做准备。


大力推行厕所革命,新建厕所,完善污水管网收集居民污水生态化处理。


自摄于2018年冬月,奶奶手一个人留守老村摔伤了,回来看望他,老村里失去了往日的热闹,往日村里路难走,新修的水泥也仅仅通到身后的红房子处

 

村民人住在了新村,但是生产活动依然在旧村,产生了“职住分离”。村民为了方便会在居住地旁的河漫滩开辟菜园以满足生活需要。为了人居环境整治的需要,也为了方便村民生活与生产空间联系,建议整治一河两岸景观,清理河道垃圾,修建沿河绿道,修复被洪水冲毁的漫水桥。


自摄于2018年春节,河漫滩里的自家菜园种了泡泡青和大白菜,可见河堤破损,垃圾散落河道


02

发展旅游产业


家乡是四季分明的,也是优美的,有清澈的小河、有笔直的公路、有平整的农田、有起伏的山林。春天山上开有杜鹃花,夏天树木郁郁葱葱,夏天红叶漫天,水稻金黄,冬天打的枯黄,雪花纷飞。


不是每个村庄适合搞旅游,但是很有幸故乡村庄完全具备开发旅游开发资源的。这里位于南北分界线区域,位于革命老区,位于随岳高速出入口。但是这里还是旅游开发的空白地带。但是好山好水还是被城市里发觉,有来自城区的驴友专门来徒步。目前随州以乡村山地休闲旅游为主题的旅游产品稀缺,这是一个很好的拓展方向。建议利用山、水、风口、太阳能等自然资源,发展山地生态休闲旅游(如引入滑雪项目),通过核心项目进入(引爆点与抓手),带动基础设施建设,民宿农家乐发展,和相关农产品销售。


这个春节,雪过天晴,有朋友到访家乡,带着朋友去考察了周边旅游景区。家乡所在区域经济不发达,均处于起步阶段档次不高,但春节期间也有不少人去参观体验。


自摄于2019年春节,图中为七七报社遗址所在村社


自摄于2019年春节,周边村庄光伏发电和葡萄园


03

培育乡村文化


整体来说,现在农村呈现富与贫、闲与忙两级分化的情况。留在村里的人,亲自种地,还种大量地的很少。随着80后90后这两代人逐渐成家立业,大部分父辈也没有那么操心生计,他们也不图靠庄稼能赚到多少钱。有的人就是闲不下来,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,日复一日还是在地里劳作,虽然并没有什么产出。还有一部分人虽然住在农村,但是基本农事活动基本都不参与,大部分时间以打麻将消遣。


我认为,培育乡村文化,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下足功夫。


在硬件方面,建设村的历史展览馆。展示村的发展历史,红色抗战文化,乡村教育文化,进行经济发展情况和名优特色推介。我实地走访了七七报社旧址所在村社,这些废弃的青砖黄墙的老旧房子完全可以活化利用实现价值。


在软件方面,做好国家政策的宣传教育,形成对生态和自然的保护共识,形成文明乡风。通过梳理家族变迁和一同参与村里的节庆,提高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。


自摄于2017年春节,我给村里的同姓老人拜年,同他畅聊宗族谱系文化,老人心情不错


传统春节/节庆如拜年红白喜事等是乡情联络的媒介和纽带。这次春节回家正赶上我家闺女过周岁生日,家里宴请乡邻。春节、清明和中秋等传统节日,是维系乡邻和亲人朋友的重要方式,一些仪式感很有必要传承下去。


自摄于2019年春节,亲戚乡邻们到家里来祝贺小女生日,家里准备了丰盛的本地菜肴


04  后  记


年少时觉得家是一种羁绊,老大后方知家是一种牵挂。


在2019年春节,我见到了“海淘”几十年经历的大表叔,他问我:你在外面工作念不念家?


我愣了一会,还没回答。


大表叔自语道:“我不知道你们青年人,我年纪大了,就很念家,等我帮孙子带大一点,就回到这村里养老,住着多好。”


我想大部分老人都持有这样的想法,包括我的母亲。


故乡永远是我们的根,无论在哪,无论在外面如何风生水起,根是永远无法割舍的。人生中最熟悉的路,是回故乡的路。


愿我们的故乡,越来越好。


自摄于2019年春节,雪后天晴家乡的落日黄昏


致南下青年

作者:何爱


北方的风凌烈

北方的雪也温柔

北方的落叶璀璨

南方的花开一个秋

 

北方的人在苍老

南方的人在奋斗

 

北方的人在喝酒

南方的人在奋斗

 

后来

南方人也苍老了

不用再奋斗

安稳的回到北方的村头

看北风凌烈

看飘雪温柔

来,一起喝杯家乡酒


 2015年春节南下途中



“故乡变迁”话题讨论区


一万个人心中就有一万个故乡,规划师眼中的故乡变迁又有另一番新的视角。作者的描述是否引起了你的共鸣?抑或你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?欢迎点击文末“写留言”参与讨论。



相关阅读

有一种景观叫乡愁记忆——规划师眼中的故乡变迁记

浮生三十,诉说生长中的故乡

荷花,留待光阴 —— 雄安新区里的诗意白洋淀

寻梦:而立之年油田小镇的再启程

何以解乡愁:一个规划师眼中的故乡变迁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